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育仰科教设备有限公司网站!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1521683709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更新时间:2018-08-12      点击次数:29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代步工具之一,因此汽车未来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当代汽车朝着智能化、人性化、环境友好化等发展方向不断进步着,而环境友好化发展方向下令人关心的汽车种类莫过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能源和环境,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汽车行业研发车辆的思维。作为两者结合的共同体——新能源汽车,现已被视为当代汽车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而新能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它被赋予的是21世纪*的特征,因此,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应在新时期*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分析。
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逐年递增。自 2005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汽车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种种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前景一片光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又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1.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中汽协统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为79.4万辆,销量为77. 7万辆,产量占比达到了汽车总产量的2.7%,连续3年位居世界*。个人汽车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地兴起,新能源乘用车2017年销售占比接近75%。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现在已经很可观,而且其现在已较为庞大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图12015~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预测图。

1 2015~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预测图(万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1.2 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部长指出,乘用车主流车型的续驶里程已经达到300 km以上,已经和先进的水平同步。国内企业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 Wh/kg,其价格达到了1.2/Wh。这两个指标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倍,下降了70%。技术的不断攻关,无疑对新能源汽车的飞速进步带来不止的助力。
1.3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骨干整车企业都已经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体系,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动力电池的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8%以上,此水平高于本行业在世界上的平均水平。现阶段,比亚迪、北汽等均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有较好的研究成果,企业的互相竞争,极大地促进实力的增长,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1.4 配套设备日益优化
现阶段,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充电网络的建设进程。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内部、高速公路等城市内部主要场所的覆盖率大幅度地提升。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国共建成公共桩21.4万个,同比增长了51%,保有量居*。新用户私人桩的安装率超过了80%。公共设备的完善对于进一步打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增强中国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和接纳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效果。
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
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衰实际上都和当时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政府干预的影子存在,政府对于某项产业的扶持对于引导主流产业有着的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起步于2009年,到20139月才正式从产业战略规划层面转向税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操作层面,从试点转向个人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全面推广[1]。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技术的综合体,与其相关的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以及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式。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排在前列,日本在2017年研发出的一款应用燃料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无疑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如此,每个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理解和研究都有所侧重,美国在起初注重插电式电动汽车的研发以及燃料汽车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燃料电池大的问题——续航里程和电池体积不可兼得,成为了美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大瓶颈。因此,美国又将目标锁定在插电式电动汽车的研发上,将燃料电池作为其技术攻关的远期目标。
中国政策和美国政策的确有相似之处。在2009年的十城千辆活动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政策对前期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数量指标提出明确要求,使新能源汽车得到初步推广。在2009~20167年时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完善,国家针对宏观市场导向、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如充换电设施、技术创新、行业管理等颁布相应扶持政策。
在政策的系统全面扶持下,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新能源汽车大的市场,以2015年为例 ,新能源汽车全年累积销售52.3万辆,而中国的33.11万辆成为多的国家。为了弥补新能源汽车在研发过程中耗资巨大、成本较高、市场销售价格高导致市场认可度不高的现状,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下游产业链方面也给予政策扶持。如:新能源汽车不摇号,不限行,没有限购政策等,这一政策对于刺激市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提出新能源汽车停车场配备充电粧,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以及统一目前庞杂的充电器型号等措施来规范市场,使新能源汽车充电变得更为便捷,这也使新能源汽车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伴随着201533.11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从2013~2015年的第1阶段进入到第2阶段。根据下发的文件,中国政策将有4方面的趋势:加强监管,减少企业因骗取国家财产而刻意制造新能源汽车假象的情况;针对性补贴,将普遍补贴政策修改为具有技术针对性的奖优扶强普及充电设施,将充电设施社区化,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以奖励技术进步代替政策补贴,推动技术研发。
由此可见,在中国政策的合理引导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分析
纵观中国企业发展现状,早在2015年,比亚迪公司就推出了纯电动公交车,早先一步占领了公交车市场。同比亚迪一同竞争的北汽,在2015年发布了6款新型车,2016年发布4款新型车。由此推测,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更大力度发展电动汽车,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大突破。图22015~2019年中国典型纯电动汽车车型销量预测。

2 2015~2019年中国典型纯电动汽车车型销量预测图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4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方面,近几年有较大的突破。首先在纯电动汽车技术方面,由于纯电动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打类型,在经过了3个五年计划的努力,中国纯电动汽车乘用车(包括乘用车、公交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在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逐步向着先进水平靠拢,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车辆可靠性、车辆安全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完珱_(_馹全具备了商业化推广的条件。
在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设施方面,中国现有相对应的仿真平台,并且研发了基于交流和直流能源供给模式的多种变换容量的充换电设备接口技术等可靠性技术。现阶段可以实现11箱电池在3 min内更换完毕。同时,中国也开发了无线充电系统样机,准备在整车上进行示范。在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方面,国内基本掌握了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混合动力系统动态协调控制与能量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在商用车方面,国内基本掌握了混合动力整车控制、高功率电机系统、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及控制、APU发电单元等关键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系统。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中国燃料电池的汽车采用-电混合动力系统平台技术方案,具有动力系统平台整车适配、电-电混合能源动力控制、车载高压储氢系统、工业副产氢气纯化利用的技术特征。
5 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主要汽车国家及企业纷纷加快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产业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的市场规模正在加速扩张。截止到2017年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320万辆,2013年到2017年,年均增速45%,在欧洲挪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26%,较早提出了禁售燃油汽车的动议。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市场的渗透率也都超过了1%,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其次,跨国汽车企业现正加大对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加强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从而加速电动化的转型。丰田、宝马、雷诺、日产等企业分别牵头成立了电动汽车的联盟,在研发成本的分担、技术成果的共享等方面开展务实的合作。
从中国产业发展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保有量的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逐步凸显。
首先,充电基础设备仍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在中国的车桩比仅达到3.51,随着新能源汽车数目的逐步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扩大,充电这种基础性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2020年规划建设公共充电桩数量约50万个,但是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模仍然不匹配。另一方面,充电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在城市中,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小于15%,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存在着运营企业盈利困难和消费者反映充电价格偏高的双向矛盾。其次,核心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从动力电池方面而言,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先进技术的研发、产品的保障性与跨国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从整车技术上而言,真正意义上新一代纯电驱动的平台大多没有被纳入企业的研发计划,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6 结语
总体而言,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应打破依靠国家政策扶持的现状,争取在多方面参与、多方面交流、多方面研发、多方面维护下实现自我激励机制。在新的运行机制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有能力面对以及克服各种挑战,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

 

上海育仰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洞厍路601号
邮箱:742805758@qq.com
传真:021-60766769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
Baidu
map